今天在“PEC 2025 AI創新者大會暨第二屆提示工程峰會”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監事長王飛躍教授在題為《人類還有希望?——三問人工智能》的致辭中,借由“AI三問”,給出了一幅模型時代涵蓋產品模式、AI形態、就業結構等方面的未來圖景。這是繼去年PEC 2024,王飛躍教授提出十個斷言之后,再次對外闡述他對AI的未來判斷。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監事長王飛躍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自動化學會也對本次活動的順利召開給予了指導和支持,后續中國自動化學會將指導和參與PEC聯盟在AI創新、應用落地和生態建設等工作。
致辭開篇,王飛躍首先提及了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的兩個警告:
其一,超級智能可能在2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出現,并帶來10%-20%的人類滅絕風險;
其二,富人將利用AI來取代工人,這將創造巨大的失業和利潤的飆升,它將讓少數人變得更富,大多數人變得更窮。
接下來,他又展示了國務院2025年8月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該意見強調需“探索建立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組織形式”,并“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的理論體系”。
結合相關背景,王飛躍認為,現在探討人類的未來與AI的角色至關重要,“人類有希望嗎?”這一時代大問題可由以下三個問題以點帶面:
1、大模型之后還有產品嗎?
2、人形機器人真的忽悠人嗎?
3、AI會讓我們失業變得更窮嗎?
▎一問AI:大模型之后還有產品嗎?
答:有,但產品形態將徹底重構。信任力與注意力將成為新商品。
王飛躍首先對比了各大模型(豆包、DeepSeek、ChatGPT)對此問題的回答,它們普遍認為大模型作為基礎設施,將催生垂直應用和場景化產品。但他本人給出了更深刻的判斷:“今日的很多產品,大模型之后將不再成為產品;今日很多不是產品的東西,大模型之后將成為新興產品。”
他進一步闡明,“未來最有價值的新產品將是信任力(Trustworthy)和注意力(Attention)”,他同時給出“二段論述”:一方面,諾貝爾獎得主司馬賀曾指出,信任力和注意力不能大規模生產和流通,所以不能成為商品;另一方面,王飛躍提出,一旦建立了區塊鏈之“DAO”和此“道”上的大模型和AI Agents系統,“信任力”和“注意力”將不可避免地成為智能經濟的新“商品”,可大規模生產、可大批量流通,并借助智聯網迅速演化成智能時代上無限的智能大市場。
▎二問AI:人形機器人真的忽悠人嗎?
答:并未如此,其關鍵在于規模定律(Scaling Law)。
但是,王飛躍教授又強調,如果人形機器人真不忽悠人,那么未來人類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示教機器人,但必須治理,防止別有用心之人通過人形機器人把人類變成人形機器。
他進一步闡述,當人形機器人被廣泛接受為一種通用的機器,那么人形機器人將像大模型一樣,成為一種新的基礎設施。這將大大簡化機器制造的復雜性,并降低操作成本。
他引用自己在《中國日報》和《環球時報》等媒體發表的文章《這場熱鬧的運動會,不只是一場競技秀》,將近期舉行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解讀為一場虛實互動的“平行實驗”,這正是平行智能ACP(人工社會 Artificial Socictics+計算實驗 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平行執行Parallel Execution)方法的體現。
他認為,這場賽事雖然暴露了一些問題,但是也由此產生了更多的意義:
1.產業鏈瓶頸的“自曝”:賽場上的失誤直觀暴露了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部件的性能短板,倒逼產業鏈自主化。
2.經濟信心的理性注入:將資本的目光從空泛概念拉回到具體應用和“卡脖子”技術上,而非助長泡沫。
3.社會心理的重塑:讓公眾認知從“機器換人”的恐懼,轉向“機器擴人”、“機器渡人”的理解,即機器人旨在將人類從重復、危險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教授在《環球時報》發表文章《這場熱鬧的運動會,不只是一場競技秀》
▎三問AI:AI會讓我們失業變得更窮嗎?
回答:不會。但人工智能需要更多的“人工”,將創造更多更好的工作。
針對社會最普遍的“失業焦慮”,王飛躍教授給出了一個與主流悲觀論調截然相反的答案,而是一個相對樂觀的看法。
他引用經濟學中的廣義杰文斯悖論(Jevons Paradox)給予解釋,即技術效率的提升反而會增加資源的總消耗量。王飛躍由此指出,“人工智能需要更多的人工,并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
更進一步,他用歷史類比來增強其論點。Computer這個單詞最早指操作計算的女工,但是后來變為代指“計算機”這個機器。
但是,“計算機(Computer)由‘人’變為‘機器’,并沒有讓人失業,反而造就了今日無處不在的碼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總結道:“今日的很多工作,AI之后將不再是工作;今日很多不是工作的事務,AI之后將成為新興的工作。”
未來社會藍圖
在演講的最后,王飛躍系統性概括了他對未來社會結構、工作模式和收入分配的預測判斷。
第一,未來的社會將由“三個世界的三種人類”組成。
第一種人是原本人類世界的“生物人“;第二種是物理世界的“機器人”;第三類的是數字世界的“數字人”。
這三種“人類”將會存在一個工作配比,如:一個生物人,配三個機器人,和16個數字人,共同工作,這就是帕累托“80/20”原理。
第二,未來的工作模式也會分為三種:
數字人和機器人主導的自主模式 (Autonomous Modes),“上午(AM)”:
該模式將構成未來社會工作的主體,占比將達到80%或以上,可持續工作超過20小時,完全由自動化系統自主運行。
三種人協作的平行模式 (Parallel Modes),“下午(PM)”:
該模式的占比將不多于15%,運行時長將少于3小時,這部分工作預計主要在虛擬互動的平行世界中進行,人類要云端式遠程參與。
人類主導的專家/應急模式 (Expert/Emergency Modes),“晚間(EM)”:
該模式占比最小,預計任務量小于5%,時間上看,這部分人類專家要直接介入的時間應該少于1小時(每天),主要用于處理關鍵決策或突發應急狀況。
第三,在這樣一個社會,我們將可能看到每天“1023”作息制度和每年“1023”放假制度。“1023”作息制度的命名源于一個數學公式 2^10 - 2^0 = 1023。
具體而言,每天“1023”作息制度是指未來的每日工作將從上午10點開始,至下午2點結束,并且一周僅需工作3天。
每年“1023”放假制度則是說每年的10月23日“人類”就開始放假,直至第二年的1月23日才開始上班,且所有的傳統節假日依然保留。
最終,在這樣一個社會結構下,人類的收入與工資體系也將發生變革。王飛躍預測,社會將先從“普適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邁向“普惠人本收入”(Universal Humanitarian Income, UHI)。與之配套的工資體系也將迎來根本性變革,轉變為“先拿工資,然后工作”的模式,該模式將通過智能合約與數字錢包,依據個人的實際工作情況,進行實時地、自動化的獎勵和懲罰,大大降低社會管理成本。
講到這部分,王飛躍的一句話贏得了全場觀眾掌聲:“這應該AI帶給我們的基本人權,這是AI必須給我們帶來的福利,否則,Go to Hell with AI(AI下地獄去吧)!”